2024年11月20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发布文章《中国地方城市现已成为世界科学的重要参与者》。文章显示,随着中国的富裕程度、民众受教育水平和技术成熟度与日俱增,中国发表的研究成果继续强劲增长,在科研城市排名中,北京排名第一,上海占据第二名,成为“超级科研城市”。纽约被挤到第三名。全球十大科研城市名单中还有南京、广州和武汉上榜,此外,杭州、合肥和西安位居排行榜前20名。
在今年的科研城市数据中,一个更有趣的发展趋势是中国省会城市的明显崛起。从西部的成都到东部的合肥,如今这些在西方相对鲜为人知的城市跻身前30名,与欧洲和北美的老牌科研城市并驾齐驱。
随着中国寻求广泛传播本国文化和创新,这些中国城市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研中心,这既有其自身科研实力的原因,也与经济和政策等推动因素有关。许多快速发展的城市在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等关键技术领域扮演着“专家”角色。它们的本地目标与中国努力实现经济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非常一致,例如旨在引领中国转向重点发展知识驱动型高科技产业的政策。
过去十年,中国对科研进步的重视不只是基于科学的内在价值,研究和创新被中国更广泛地视为经济增长的上游源头。中国的一些巨大科研设施,例如位于贵州省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或拥有亚洲最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都是中国在兼顾经济增长和追求卓越科研成果的情况下建造的。中国希望位于偏远地区的国家级机构和研究实验室能激发出新的产业、理念和创新项目,并将其运用于这些地区。基于新兴技术的大规模区域投资应被视为这一过程的一部分,例如新疆地区总装机容量高达3.5吉瓦的全球最大单体光伏项目。
作为安徽省省会,合肥在排名中的自然科学得分高于伦敦、洛杉矶和芝加哥。合肥是中国区域增长战略的“明星学生”,当地众多的科研机构和理科毕业生为它提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沃土。合肥的成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愿景——以科学研究为源头发展经济。其他省份尝试让当地城市成为下一个成功案例时,不一定要效仿合肥模式,有多种方法可以将科研与中国当地经济增长联系起来。
借助国家力量、国际投资和中国庞大的消费者基础,科研突破可以迅速从实验室推向市场,产生最大的经济影响。因此,在未来几年,看到其他在西方相对默默无闻的中国城市跃升至科研城市排名榜首也就不足为奇了。